新竹的視覺遺跡—看見北門街昔日風貌

在鐵道藝術村館長的介紹下,參加了這個李元璋老師帶的認識新竹走讀活動。然而,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元璋老師談新竹的故事,先前就曾在線上講座聽老師講新竹公會堂,但當時對新竹尚未熟識的我,對於舊城門或在地廟宇的位置及形象還有些模糊。而此次親臨現場,以邊走訪,邊聽故事的方式,讓原本的模糊想像更加清晰鮮明。

新竹的三道城牆

新竹古地名為竹塹,早期是平埔族道斯卡族中的「竹塹社」所在地。
在清朝治台後,為避免流民造反,因此開始修築城牆。當時形式上的城牆有三道,第一道是最外圍的土城牆,第二道是磚石城牆(是今日四座城門中僅存的東門城(迎曦門)),最後一道則是由竹林所圍出竹子城。這些城牆層層環繞著當時的民生重心:新竹城隍廟。因此當日的走讀活動便是從城隍廟出發,一路由城內走出城外,帶我們慢慢看見過往新竹人眼中的街道模樣。

竹塹城地圖-圖片左上有城牆說明

城隍廟旁廣場的雕塑不是新加坡的魚尾獅 !

或許是新加坡的魚尾獅非常有名,所以第一眼看到這個龍頭魚身的雕塑時,會不經意跟魚尾獅聯想在一起,但其實它們一個是獅頭,另一個則是龍頭。
這尊龍頭魚身的形象是來自魚躍龍門的典故,相傳鯉魚躍過龍門後,即可化身為龍,騰飛升天,而鯉魚正在化身為龍的過程,也成為一傳說動物,「鰲」。
「鰲」在各地廟宇都有機會看到,經常出現在柱跟樑之間的構件上。因為木造廟宇非常怕火,具有防火之意的鰲便成為刻畫在構件上的象徵動物。
下次有機會進到廟宇,不妨抬頭尋找是否有鰲的存在,而最重要的,還是城隍廟旁這隻即將化身為龍的鯉魚,跟新加坡的魚尾獅一點關係都沒有。

新加坡魚尾獅(左)、新竹城隍廟鰲(右)
新竹關帝廟-鰲魚雀替

竹塹的政商要道-北門大街

北門街是新竹最早繁榮的街道,造就繁榮的主因有二,首先,它是過去通往台北的官道,再來,它也是通往新竹舊港(竹塹港)的商道,因為同時具有政治與經濟兩種功能,讓北門街發展成新竹最早的商店街。
當時的北門大街的長度,是由城隍廟走到今日北大路與北門街的交叉路口,也正是北門城的所在位置,雖然城門已不在,但你仍可從設立於現場的解說牌,去想像當時正要出發前往台北或港口的人們,在此出出入入的模樣。

北門(拱辰)城解說牌

清朝街屋、日治拱門

走在今日的北門街上,可以從建築或店家中發現到不同時代的痕跡,而這也是我認為此次走讀活動最精彩的部分。藉由元璋老師的故事分享,讓原本只是老街的走馬看花,變成認識在地歷史的深度體驗。
台灣先後歷經清朝統治與日本殖民,是從歷史課本中得知的,但我們如何從生活中覺察這段歷史?
現在的北門街上還存在著幾間清朝街屋,可以從其房屋使用的木材、建造的方式來判斷。而有趣的是,日本政府來台,為整頓北門街道,便在舊有街屋前修建了統一的紅磚拱門,於是形成了清朝街屋與日治拱門的跨時空搭配,也恰恰成為了台灣歷史的視覺遺跡。

清朝街屋-從其使用木材判斷
日治拱門-統一北門街門面

北門街的新舊共存

北門街上有保存良好的百年建築,也有隨著時代變遷出現的新興大樓,「新與舊如何共存」成為北門街面對的難題。當舊建物都拆除,那這條街道還具有過往北門街的意義嗎? 而如何更新老舊的房屋,才是最適當的作法呢?
元璋老師分享了三種出現在這條街的作法。

(一)修舊如舊:
以北門街上的周家大宅:周益記為例,屋主秉持著保存房屋,並在裡面生活的念頭。在自行申請周宅為市定古蹟之後,與修復團隊朝著百分百還原的方式進行修建,包含建築體、裝飾物及家具皆逐一修復還原,雖然是十分浩大的工程,但修復後的樣貌令人充滿期待。

(二)結構翻新、內裝保留:
「內翰第」為昔日楠雅吳家在北門街上的住宅,因房屋老舊而不得不拆除,但在建築體拆除前,他們保留了大量原本屋內的木構件,像是橫樑、斗拱、匾額等,待新屋完成後,便將這些木構件還原至屋內,形成了新結構、舊內裝的搭配。雖然在視覺感上有些衝突,但仍可看見屋主對於文化保留付出的用心。

楠雅吳家過去北門街住宅-內翰第

(三)空有形式、實為豪宅:
第三種作法其實就是簡單粗暴的拆除老房子來蓋新屋,雖然建築門面以模仿過往街屋的形象進行設計,但在樣貌及質感上都與老屋有些落差,形成空有形式,精神消逝的建築外殼。

不只保平安還保健康的外媽祖廟-長和宮

新竹有一間天后宮特別取名為「內天后宮」,是我一直以來感到納悶的事,而這個疑問也在此次活動中得到了解答,原來是位於城內與城外的關係。
經過北門城舊址來到城外,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名為「長和宮」的廟宇,長和宮一旁寫著「北門外媽祖廟」,而這就是兩間天后宮別稱的由來。
長和宮位於過往人們出入新竹的必經之地,除了保佑旅人平安,另一重要的功能便是求藥籤。
「從前若沒錢看病,就會到廟裡來問媽祖,告訴媽祖自己的身體病痛後擲筊求籤,記下籤號就可以到中藥行抓藥。」而廟宇對面擁有百年歷史的中藥行「鴻安堂」,就是讓人們可以在求完藥籤後,來此取藥,如同今日診所旁邊的藥局。

雖然平時就喜歡踏訪新竹的廟宇及歷史建物,但從未認真的去理解它們之於當地的意涵。經由這次的走讀活動,像是讀了一段北門街的歷史,只是讀的不是文字,而是實體的建築、街道與店家。今日的新竹風貌並非無中生有,而是一代又一代交織推疊出的痕跡。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實一直都在身旁,差別只在於是否意識到罷了。

你也沈醉在新竹的風貌裡嗎?跟我一起更認識新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