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校園中,遇見夜貓子

清大夜貓子電影院訪談

訪談對象:陳若怡(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 電影企劃)
訪談人:創啥貨

那些有電影可看的夜晚

2019年與夜貓子初次相遇。
前幾年對新竹的藝文生態還很陌生,索性上網搜尋是否有展覽空間或影展資訊,於是發現了清大校園中的「夜貓子電影院」,是一個從2006年成立至今的影展。
因為影展有開放社區民眾參與,所以在工作較為空閒時我就會去看看電影。影展的規模不大,但能感受到其用心經營的態度。從影展的論述書寫到放映前的短文介紹,都能看出有一群人在背後努力付出。
這不禁勾起了我對夜貓子的好奇,背後這群人是學生社團嗎?能夠企劃如此品質的影展也太令人驚豔!如果不是學生社團,那又會是誰呢?
透過今天的訪談,帶大家來認識在清大無數個夜晚裡放映電影的核心人物: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的電影企劃—陳若怡。

喜歡電影的中心主任與蘇格貓底相遇

創:夜貓子電影院是如何出現的?
怡:我是在11年前接手夜貓子,而當時也已經成立一段時間了。之所有會有夜貓子電影院,有個重要的角色就是當時的藝術中心主任,他是經濟系的教授,非常喜歡看電影,於是就跟也很喜歡電影的前同事開始籌劃影展。
夜貓子的名字由來是與最一開始放映的地點有關。夜晚在一間叫「蘇格貓底」的二手書咖啡屋放映電影,因此取名夜貓子電影院,也感謝老闆貓哥始終慷慨支持,才能形塑出夜貓子的觀影氛圍。

過去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的照片,目前電影的撥放空間已改至Moment Café

創:夜貓子電影院是如何運作的呢?
怡:由於一個禮拜要撥兩次電影,所以人力需求蠻大的。現在是每學期會開一門影展服務學習的課,收6至10位學生,我會在這學期內讓他們排班放電影,同時上幾堂跟電影有關的培訓課,來更認識影展的運作。
那當服務學習課程結束後,真的對影展有興趣的同學,就會讓他留下來當工讀生,留下來的人數通常都不多,但只要每年不要有斷層,對影展所需要的人力就足夠了。

不只是校園影展

創:夜貓子電影院是如何運作的呢?
怡:我們影展的定位是介於藝術片與商業片之間。我不太會放很受歡迎的電影,因為只要上串流平台就很可以看的到,所以我選比較多的是影展片,比如說台北電影節或金馬影展有上映過,且具有一定討論度的。另外我一直覺得夜貓子不只是一個校園影展,除了讓夜貓子發揮校園的最大優勢,也不斷思考可以怎麼向外推出去。

從2021年10開始經營的Podcast節目「自由放映室」

創:覺得在校園中舉辦的影展有什麼優勢呢?
怡:我覺得有一部分是可以跟校內既有的學術資源做合作。比如清大有人社院、亞太研究室等等,他們都是研究單位,如果可以讓藝文活動與學術單位做結合,會是一個能讓影展留下一點什麼很好的方法,但這也蠻看機緣的,要剛好影展主題與老師們的研究題目相符才有辦法執行。

作者影展與主題影展有什麼不同

創:每學期的影展通常是怎麼策劃出來的?
怡:夜貓子的影展主要有「作者影展」「主題影展」兩種。
作者影展指的就是都撥放同一位導演所拍的電影,可以從中去看見其整體脈絡或拍攝風格。
而主題影展通常是由我進行發想及選片,但有時會根據每學期參與同學狀態不同去調整,像是這學期「我•們•家」影展就是我提出主題,然後與同學共同選片,讓他們能更深入參與到影展的企劃。
另外有一些主題是我自己私心非常喜歡的,比如2018年的邱剛健特展。邱剛健是一個電影編劇,在2013年過世。我是先讀了他的詩,然後在牯嶺街小劇場看了關於他的專題後,就想來策劃一檔由他的時代、他的電影與他的詩三個主題組成的影展。
當時遇到比較大的難題是,邱剛健大部分的電影版權都在香港,透過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多次信件往來才問到放映許可,同時邀請的一些講者也都是特地從香港飛過來台灣。那這檔影展比較特別的就是還製作了一本專刊,跟許多有研究邱剛健的人邀稿後,請清大出版社幫忙出版,算是第一次有明確東西留下來的策劃。

「我•們•家」影展海報
「浪與浪搖幌」影展海報

那是一種接近你很喜歡的藝術作品的方式

創:在現今電影觀看習慣越來越個人的情況下,堅持實體撥放的原因是?
怡:我自己很喜歡現場看電影的感覺。在黑盒子裡專注看一部電影,我覺得那是一種接近你很喜歡的藝術作品的方式,而在離開電影院後也還會有餘韻殘留在身上。
但在疫情之後,我也是開始做出線上播放的嘗試。我想只有線上與實體兩方同步嘗試,才有辦法慢慢釐清兩者之間在撥放電影上的差異。

希望有一種影像創作方式,是只要對電影有興趣就可以參與

創:我發現夜貓子有舉辦手繪電影工作坊,這是一直以來都有的嗎?
怡:16mm手繪電影工作坊是從2015年開始舉辦,講師是清大校友許岑竹,在校時也曾經參與過夜貓子。
之前她在國家電影中心(今 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工作,舉辦過一些實驗電影的講座,因此就想說邀請她回來帶工作坊應該蠻有趣的。
另外比較個人動機的部分是,我自己不是學電影出身,所以當我認識到這麼一個原始動態影像的創作方式時,我還蠻喜歡的,因為它不受到任何學科及經驗限制,只要有心就可以進行創作,不會有因為門檻過高而無法參與的問題。

策展人只是一個人,一個人做不了一個影展

創:想聊聊這些年經營夜貓子的心路歷程。
怡:我碩士是主修博物館畢業,所以來到藝術中心接手夜貓子電影院後,仍延續著博物館背景的思考。我還清晰記得一個不變的初衷,就是想成為一個專業的策展人。
而成為策展人代表的就是什麼都要會,妳想做這個主題妳就要「會」這個主題,這是當時老師一直跟我們強調的。因此也花了不少時間讓原本不懂電影的我就去熟悉電影,直到現在更曉得怎麼講電影、寫電影後,我才比較有信心稱自己為策展人。

創:那妳覺得成為一個影展策展人需要擁有什麼能力與特質呢?
怡:我覺得要能夠針對你想推出的內容想得很縝密的能力,電影的放映要符合主題、映後的座談也要扣得很緊。
而另外一個環節我覺得是人緣耶,因為我一直認為夜貓子不只是一個校園影展,如果要把這個校園影展推出去,就必須跟一些巡迴影展或不同單位進行合作,而在這個過程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人緣,也會慢慢成為影展策劃的重要資源。
最後還有就是必須學會帶團隊,帶團隊雖然辛苦,但看著學生開始能夠更深入參與到影展工作時,他就已經跟原本只是喜歡看電影完全不一樣了。
策展人只是一個人,一個人做不了一個影展,因此我還是會很願意花時間與心力帶學生,透過一起工作去感染影響彼此。

訪談小結

清大夜貓子成立至今邁入第15年,雖然是校內較小眾的活動,但若怡對影展品質的堅持卻是不曾改變。從這次的訪談中,可以聽見許多她與夜貓子互相影響與成長的故事,如果你因這些故事而對這個神秘的校內影展感興趣,找個有空的晚上,一起到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看電影吧!

相關連結
FB粉絲專頁
部落格
Podcast

資料來源:
清大夜貓子電影院紛絲專頁&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