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啥貨口袋書單】

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

---布施英利

如果你是一個美術老師,可能會煩惱課堂上的這些內容,真能讓同學們體會藝術作品與創作的價值?
如果你是一位經常逛展覽的藝文愛好者,是否曾經思考這些觀看的感受難道只有在美術館才能獲得?

今天要分享一本書:布施英利的「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
「培養美感,必須向『自然』學習。」是整本書主要傳達的訊息。
畫出一幅好作品、擁有一敏銳的雙眼可以怎麼做?作者表示需要做的就是「出去玩」。盡情徜徉在自然中,並用不同方法自我探索,看似無所為的過程其實間接得磨練了你對美的感受力。

學習不一定發生在教室內,而美當然也不只存在於美術館。準備好你的心情與行李,深吸一口氣,向戶外出發吧!

目次說明

全書共分為五課,每一課都包含兩個單元,分別是「戶外實習」與「美學講座」。
「戶外實習」會出任務給觀者,建議你本課的主題可以透過何種戶外踏查去觀察學習。
「美學講座」則補充了著名作品來說明自然與美的關聯,以及推薦一些畫圖時可以使用的技巧。

從整本書的架構設計,可以看出作者編寫的意圖,便是希望美的感受不只是藝術知識的描述,更應該與自己生命中的深刻體會互相結合。

第一課—光
【戶外實習】到「戶外」去
【美學講座】光的美學

第二課—空間
【戶外實習】在「森林」中健行
【美學講座】透視法與空間感

第三課—動
【戶外實習】去「海」中浮潛
【美學講座】動的美學

第四課—形與色
【戶外實習】「露營」去
【美學講座】造型學與色彩學

第五課—生命
【戶外實習】「撿屍體」
【美學講座】死亡美術館

最後一課—參觀美術館的方法

面對死,也是自然給我們的課題

關於第五課—生命

“死與生是表裡一體的東西。凝視著死亡,就能與生命的喜悅相逢。”作者在某段結尾寫到。

由於作者本人擁有豐富的人體解剖經驗(曾擔任過東京大學醫學部解剖學助理),因此在描述如何從自然中找尋動物屍體、解剖屍體的方法、到最後製成標本的歷程,不僅鉅細靡遺且寫實,就像是一步步在眼前示範一般,帶領我們從陌生的視角觀看自然。

為什麼平常很少有機會看見屍體呢?又或是看見了屍體後,這些屍體對我產生了什麼影響?
平時認為「活著」、「會動」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唯在死亡當前,才會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是如此不可思議。透過解剖動物屍體看見內臟的顏色、神經的連結、骨頭的組成,不只是對動物體內構造的認識,也是藉此聯結自身的體內想像。

你的活著,必須接觸到「活著之外」的世界才會有清楚的體認。

美學講座,講什麼

個人覺得這本書很值得推薦的一點,是在「美學講座」中所補充的藝術知識。內容豐富且易懂,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
作者會以自身的經驗來分享解析作品中的美感元素,比如作者某次在海中潛水時,遇到了一大群朝著不同的方向游動的魚,如同正在觀看薄丘尼「空間中獨特的移動狀態」雕塑所帶給他的「動」的震撼。
透過「美學講座」的補充,讓我們戶外踏查的行為成為一種開啟感官的過程。當某些感官被開啟了,在看待藝術作品與生命時,自然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與發現。

人為什麼會拿起畫筆?為什麼會想留下圖像?或許可以在書籍中翻到資料、在網路上找到答案,但是這些都與你自身無關。作者告訴我們,所有關於美的答案都存在於自然之中,請移動身軀、打開感官,親自體驗了一回,並用畫筆紀錄,作品便會訴說出你自己的答案。

書籍資訊

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 (原名:大自然是我的美學老師)
作者 | 布施英利
譯者 | 呂雅昕
封面設計 | 呂德芬
出版 | 如果出版
發行 | 大雁出版基地
出版日期 | 2014年03月 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