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
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

展覽介紹 | 觀展體驗

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週年,北美館推出了這檔展覽,帶民眾進入百年前臺灣的美術發展歷程。
在此檔展覽中,除了能一窺作品真跡之外,主題展區的規劃也相當具有意義,分別為:在臺日籍畫家\教育者、美術競賽與臺灣藝術家、現代性與地方特色、現代女性形象、寫真術興起。藉由主題的劃分,讓民眾對於每件作品的價值與時代意義能更加了解。
以下分享看展過程的個人想法。

這是他們眼中的臺灣!

如果對臺灣美術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肯定聽過日治時期的幾位美術教育家。
擅長西洋繪畫的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擅長東洋繪畫的木下靜涯與鄉原古統。由於他們的出現,臺灣的美學表現有了嶄新的面貌。難得親眼目睹他們的作品,因此觸動了內心不同的感受。
石川欽一郎用水彩寫生紀錄日常風景,木下靜涯的鮮豔色彩訴說著南方島國的熾熱,鹽月桃甫則畫下他心中臺灣人民及原住民形象,鄉原古統的巨大水墨屏風生動刻畫自然風景與生態,最後較鮮為人知的村上無羅記錄了當時基隆燃放水燈的情景。
以上這些作品不僅僅是一張張圖畫,更像是跨越時空的觀景窗,讓我們能從他們的視角,看見「當時的臺灣」。

比賽不只是比賽

在日治時期有幾個重要的美術比賽,除了日本本島舉辦的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更有在臺灣自己舉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與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而臺展與府展基本上是一樣的東西,只是交由不同單位舉辦而產生的名稱變革。

因為比賽,美術的基礎教育有了明確的參照目標。藝術家們藉由比賽檢視自身創作,而值得注意的是美術展覽會之於日人與臺人其實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
對統治者日人來說,展覽有「教化」的意圖,期望藉由文化活動來同化臺灣人民的思想,因此在這些比賽中能看出一些潛規則,比如繪製具南島風情的主題較容易得獎(滿足日人對臺灣的想像)。而臺灣藝術家則爭相把握這個讓日人與世界看見自己的機會,以一種真摯情感大聲地訴說著:我們有著足夠的文化素養以及具有風格的創作能力!期盼透過藝術來獲取屬於臺灣的自我認同。

廖繼春 有香蕉樹的院子(日本第9回帝展:入選)
林阿琴 南國(第7回台展東洋畫部:入選)
所謂的海歸派,就是要帶點酷東西回來

如果你畫的好、家境也不錯,又剛好認識一些台日繪畫同好,就很有可能被推薦留日或留法。出國留學不僅是見世面,更是透過異鄉生活來思考自己是誰。
在現代藝術思潮逐漸蓬勃的20世紀初,藝術家們的風格有了明顯的轉變,比如形象的表現不再那麼具象、或是畫面的線條肌理帶入強烈的感受等等,這些留學的藝術家為臺灣美術帶來了新的風貌。
而「進步」不僅存在於藝術中,更擴展至社會。現代化都市的興起,讓人們的生活有了明顯改變,包括城市的整建與規劃、休閒場所的修蓋都成為了藝術家的創作主題。但有些藝術家反而認為被遺留下的事物,或許才是真正的地方特色。
現代與傳統的藝術觀、新與舊的生活方式,好似站在對立的兩方,但不同視角的對話,逐漸豐富生活的認知,進而更加明瞭自身文化的特別之處。

為什麼描繪女性形象是一個重要主題?

日治時期對台灣人民來說,最鮮明的改變莫過於西方思想與制度的引進,其中包含女權的提倡。
禁止女性纏足的習俗,是在身體上的解放。開辦女子學校,是在教育中的變革。在這些變革中成長的女性,不論是對自我的認知或外貌的裝扮,都與先前台灣社會有著明顯的不同。
藝術家陳進,是極少數的女性畫家。在作品中能看見她對當時女性服飾的刻畫,項鍊、手環、衣服、拖鞋等皆以顏料厚塗的方式加強質感,讓我們看見當時女性最「摩登」的打扮。
另外,陳夏雨的翻銅作品《裸女之一》,則如實的雕塑出當時台灣的女性體態,其中展現的身體比例相對西方雕塑或許顯得短矮,但這才是這塊土地的女性樣貌。

陳夏雨 裸女之一

1920年代的台灣,主權意識抬頭,文化能量豐沛。當時藝術家畫著哪些主題、用了哪些媒材,其實都默默影響身處百年後的我們。如果你對那個充滿使命與抱負的時代感興趣,請把握時間到北美館,看看這群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的力量,翻轉時代逆境、建立身分認同。

展覽資訊

「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
展期 | 2021/10/02~2021/11/28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日 9:30~17:30
地點 |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票價 | 30元